突破認知 、顛覆創新 ,不能忽視了這個巨牛的思維方式 !_顛覆創新__西安尊龍凱時等離子體科技有限公司

詳細內容

突破認知 、顛覆創新 ,不能忽視了這個巨牛的思維方式 !

這是正和島《決策參考》重磅策劃的線上產品 ,每周三晚20:00 ,將有一位超級大咖為您獨家批注“當下最值得關注的好文” ,既關乎未來 ,又直擊本質 ,與大佬近在咫尺 ,速速評論留言與他互動聊天 。
 
  我們在解決事情時 ,要回歸到事物的本質上去 。當我們用第一性原理回歸事物本質 ,做建模 ,進行工程化分解的時候 ,我們隻要進行非常嚴密的思維推導 ,就可以得到這個事物背後的創新 。
 
  第一性原理這個詞最近很火 。為什麽呢 ?
 
  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 。馬斯克在很多領域進行了非常多顛覆性的創新 ,所以很多人問過馬斯克 ,你為什麽能夠做這麽多的創新 ?他的解釋是 :“我是用第一性原理來思考這些問題的 。”
 
▌第一性原理 ,是在解決事情時 ,要回歸到事物的本質上去
 
第一性原理是亞裏士多德提出來的 。亞裏士多德認為 ,在每一個體係的探索中 ,都存在第一性原理 ,存在基本的命題和假設 。


第一性原理還有另一個說法 ,叫演繹法 。亞裏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論 ,正是通過演繹推理對事物判斷 ,得到結論 。和第一性原理或者演繹法的概念相對的 ,是經驗參數 。經驗參數是通過大量實驗得到規律性的數據 ,它是歸納法 。把經驗參數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就是所謂的“傳統思維” 。

 
傳統思維和第一性原理相比 ,有什麽特點呢 ?
 
第一,點狀思維 。很多人考慮一件事情 ,不是按照第一性原理的方法去做本質的 、原型的思考 ,而是進行點狀的 、脈衝式的思考。

第二 ,經驗主義 。我們做任何事情 ,第一反應是去想過去的經驗是什麽 ,第二反應是去想別人的經驗是什麽 。

  在量子物理領域 ,也有存在第一性原理 ,它很接近於反映宇宙本質的原理 。第一性原理計算不需要任何參數 ,隻需要一些基本的物理學常量 ,就可以計算出結構和性質 。把第一性原理運用到我們做事情的過程當中 ,就是我們在解決事情時 ,要回歸到事物的本質上去 。我們可以給一件事情建立模型 ,通過科學 、邏輯、嚴謹的方式 ,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實現創新 。
 
  下麵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第一性原理要怎麽應用 ,一個是特斯拉的案例 ,另一個是蔡文勝搶注FM365.com的案例 。
 
  特斯拉電池成本和火箭發射成本如何做到降低十倍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說 ,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於去比較 ,別人做過什麽 ,我們就跟著做什麽 。這樣做的結果是 ,某個行業可以因此產生細小的迭代 ,卻無法實現真正的創新 。但馬斯克不這樣 ,他是運用第一性原理去解決公司在打造產品時遇到的問題的 。前些年 ,馬斯克決定做特斯拉的時候 ,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電池的價格非常貴 ,一千瓦時要600美元 。他谘詢了很多專家和同行 ,得到的反饋是 :因為電池技術沒有發生本質上的革新 ,所以電池以後還是會這麽貴 ,不會發生變化 。馬斯克就在這個時候運用了從第一性原理去來思考這個事情 。他問自己 :電池到底是由什麽組成的 ?答案非常簡單 ,電池是由鐵汞鎳和一些結合物組成的 。他最終可以把一千瓦時動力電池的成本降至80美元/kWh ,幾乎變成了之前價格的十分之一 。他回歸事物本原 ,用一個極其簡單的方法 ,就把這個問題給解掉了 。

  馬斯克開的另外一家公司 ,叫SpaceX ,這家公司主要製造可重複發射的火箭 。馬斯克希望 ,在我們有生之年 ,SpaceX能把人類帶到火星 。這家公司也把火箭的發射成本降低了90% 。

  那麽 ,在馬斯克運用第一性原理去做這些事情的背後 ,有沒有一些共性呢 ?共同點有這幾個 :
 
1.人們乍聽這個目標 ,都覺得不太可能實現 。我第一次聽說SpaceX想在我們有生之年把人類帶到火星 ,像在聽科幻小說 ,覺得它不可能實現 。
 
2.傳統經驗傳遞出來的信息 ,是這個目標沒有可實現的路徑 。你去問所謂的專家 、權威 ,他們都會告訴你 :這不可行 ,沒有方法實現 。
 
3.解決問題的方法優美而簡單。就像馬斯克解決電池的方法 ,大家一聽都會覺得太簡單了 ,簡單到大家會認為“這是答案嗎 ?”
 
這就是馬斯克的思考方式 。他運用第一性原理 ,從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 :一層一層地剝開事物的本質 ,然後從本質出發 ,一層一層地往走。
 
美圖秀秀的董事長蔡文勝的第一桶金 :成功搶注FM365.com 。現在的蔡文勝 ,早年是通過投資域名實現了他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他投資的域名 ,累計價值超過了一億美金 。其中一個特別有名的案例 ,是蔡文勝在2003年成功搶注了FM365.com這個域名 。這個案例也可以用第一性原理來分析 。

  FM365.com注冊於1999年10月21日 ,它是聯想花重金打造的門戶 。後來 ,聯想準備放棄互聯網業務 ,就忘了去給這個網站交費 。當時 ,可能有10萬個人在等著2003年10月21日 ,想在FM365.com域名過期這天把域名搶注下來 。在這件事上 ,很多人都沒有做好基本的調研 。實際上 ,域名服務商不同 ,域名掉落的時間也不一樣 ,FM365.com掉落的時間是70天之後 。而那10萬個人裏麵 ,隻有1萬人知道這個時間 ,所以他們淘汰了9萬個競爭對手 。那麽 ,即使等到70天之後 ,FM365.com又到底會在哪一天的24小時中 ,具體哪個時間掉落呢 ?當時 ,這個域名在美國的一個服務商手裏 ,掉落的時間是美國時間中午12點 ,對應國內的淩晨三點 。這個時間點又把9000人淘汰掉了 ,最後隻剩下1000人和蔡文勝搶這個域名 。
 
  蔡文勝要怎麽才能戰勝999個對手呢 ?他想了非常多的辦法 。
 
  第一步要做的,是填寫信息 。他在12點之前填好了所有的信息 。
 
  第二個動作 ,是租服務器 。當時蔡文勝在廈門 ,他讓技術人員查了一下網絡路徑 ,發現從廈門連到福州 ,再從福州連到上海 ,最後從上海連到美國 ,整個連接的路徑非常長 。他幹脆跑到上海租了一台服務器,直接從上海連美國 ,優化了幾秒鍾 。那在域名掉落的時候 ,11點59分59秒 ,我要怎麽比別人更快按下搶注的按鍵呢 ?這個問題隻能通過技術來解決 。蔡文勝找到工程師做了一個外掛 ,這個外掛可以實現1秒鍾點1000次(今天的搶票係統 ,最早是從蔡文勝做起的) 。他還是有一點擔心 ,即使我比別人快 ,就一定能贏嗎 ?當時是2003年 ,網速很慢 ,轉換搶注時填寫的100個字節的網站信息 ,需要很長時間 。所以蔡文勝把信息全都簡化了 ,填上了數字1 ,砍掉了三分之一或者是二分之一的字節數 。最終 ,蔡文勝從十萬人中脫穎而出 ,成為了唯一一個把這個域名搶到手的人 。
 
  多年前我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 ,就對蔡文勝特別佩服 。我覺得他太聰明了 ,怎麽會有這麽多的技巧和方法去做事情 ?他做事情這麽牛,有沒有一些思維方式能夠提煉出來 ,幫助我們解決別的問題 ?直到我理解了第一性原理之後 ,我才發現 ,這件事其實是可以通過演繹法完整地推導出來的 。
 
  蔡文勝搶注FM365.com的模型推導
 
  首先 ,我們可以對這個任務進行基本的定義 ,把“域名開放注冊設計”定義為T0 ,“提交符合規範的完整信息”定義為T1 。誰能讓T1減T0的值最小 ,誰就可以搶到這個域名 。99.9%的人連T0是什麽時間都不知道 ,所以大部分人都失敗了 。
 
  那麽 ,到底該如何從1000人裏麵脫穎而出呢 ?
 
在這裏我們需要進行一個基本的模型建構 ,分析一下T0到T1中間包含了什麽步驟 :
第一步 ,信息的填寫 ;
第二步 ,點擊提交按紐 ;
第三步 ,請求提交到服務器 。

  如果能把T0到T1的時間縮到最短 ,就贏了 。具體該怎麽縮短呢 ?先看第一步 ,我們能不能在T0之前把信息填完呢 ?這就是蔡文勝用的方法 ,他在12點之前把信息填完了 。第二步 ,有沒有方法讓我點擊提交按紐的時間幾乎縮短到0 ?蔡文勝的方法就是通過外掛 ,讓按鈕1秒鍾點1000次 ,變成1次/1毫秒 。此外還有沒有進一步的方法 ,把請求提交到服務器的時間變得更短 ?蔡文勝的解決方式 ,是去上海租一台服務器 。甚至更狠一點 ,蔡文勝可以直接在美國租一台服務器 ,遠程遙控 。他還把所有的信息都簡化了 ,從100個字節變成50個字節 ,這樣就又快了一點 。他後來還想了一個別的方法 ,在做域名的時候直接找域名服務商要特殊的通道 ,通過直聯的方法去加速 。




  通過特斯拉和蔡文勝搶注FM365.com這兩個案例 ,我們可以學到的是 ,當我們用第一性原理回歸事物本質 ,做建模 ,進行工程化分解的時候 ,我們隻要進行非常嚴密的思維推導 ,就可以得到這個事物背後的創新 ,根本不需要有多聰明 。
 
▌做營銷 ,該怎麽使用第一性原理 ?
 
  今年年初 ,我給我們的市場負責人布置了一個任務 :為暴風魔鏡在2017年的整體營銷做一個有效規劃 。
 
  市場部門出的第一版 ,對市場有三點分析 :第一 ,移動互聯網紅利消失 。小米為什麽能做起來呢 ?核心是依靠移動互聯網紅利 ,但是這個紅利現在沒有了 。第二 ,社交紅利消失 。杜蕾斯是依靠這個紅利在微博寫段子獲利的 ,這個紅利也消失了 。第三 ,大部分用戶對VR沒有認知 。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麽是VR ,什麽是暴風魔鏡 。
 
  最後的結論是 ,如果要做 ,需要大額費用 。
 
  市場部第二版的規劃 ,找到了一些空間 ,給出了兩點分析 :第一 ,直播還有些紅利 。第二 ,今日頭條還有些紅利 。今日頭條今年的確特別牛 ,日活也非常高 ,同時還在大量扶持第三方內容 。所以 ,這一版的營銷規劃的結論是 ,通過病毒文章在頭條傳播 ,同時打造自己的VR網紅 。
 
  第二版的問題在於 ,今天在微博上能做到杜蕾斯這樣的營銷有第二個嗎 ?我認為沒有 。你怎麽能保證 ,你寫的段子和你寫的病毒式文章就能寫好呢 ?這個概率恐怕是萬分之一 。你請網紅 ,你要怎麽打造自己的網紅呢 ?如果打造不出來 ,你去用別人網紅的流量 ,有用嗎 ?我覺得也沒用 。

  後來 ,我決定自己去做 。我去想一些營銷高手谘詢 ,他們都給我出了很多新點子 ,但是我覺得我用不起來 。因為這些方法對他們來說是合適的 ,他們有方法 、有創意 、有資源去做這樣的事 ,但是我做不到 。我從來沒有做過廣告和營銷 ,也不知道怎麽傳播 。我就想 ,我能不能通過第一性原理的方法來思考 ?這個建模非常簡單 。我們做營銷的本質就是這樣一件事 ,通過營銷接觸到我們的潛在用戶 ,但是我們苦於沒有觸角 。媒體平台在這個時候就變得很重要 ,我們的潛在用戶在看媒體平台 。所以,我們隻需要通過媒體平台買廣告位 ,就可以幫助我們觸達現在用戶 。這實在是最最簡單的模型 。這應該是傳播的第一性原理 。通過這個模型 ,我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最原點的假設 。
 
  接下來 ,我問了自己四個問題 :我們的潛在用戶是誰 ?他們使用什麽媒體平台 ?他們被誰影響 ?我們如何搞定影響他們的人 ?
 
  首先 ,第一個問題 :我們的潛在用戶是誰 ?最終統計的結果顯示 ,我們的潛在用戶有三個特點:18-35歲的年輕 、80%偏男性 、偏沿海城 。這樣的潛在用戶 ,或者說這樣的數據 ,對我們營銷有什麽本質幫助嗎 ?我覺得沒有 ,一點用處都沒有 。
 
  我找到了另外一個模型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模型是技術采用生命周期 。《跨越鴻溝》這本書裏麵講到 ,科技剛誕生的時候要經過幾個步驟的發 。
 
Step1 :愛好者 。當技術不是很成熟的時候 ,是大量的愛好者喜歡鼓搗 。
Step2 :早期使用者 。他們可能不一定那麽懂技術 ,但可以率先采用這個技術 ,非常有遠見地發現這樣的技術很有效 。
Step3 :早期大眾 。
Step4 :晚期大眾 。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 ,早期使用者和早期大眾之間存在一個巨大的鴻溝 。而愛好者和早期使用者的共同特征是 :對價格不敏感 。他們對產品的成熟度不敏感,隻要技術夠先進就行了 。但一旦到了早期大眾的階段 ,這些用戶都是實用主義者 ,他們更關注 :你有什麽實用價值 ?成熟嗎 ?有社會服務嗎 ?價格足夠低嗎 ?很多技術,都是因為沒有跨越這一鴻溝 ,最後成了小眾產品 。目前的VR ,就是處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它已經征服了愛好者,也有大量的早期使用者 。這些早期使用者是誰呢 ?很多垂直領域的使用者 ,包括教育 、醫療 、房產 、汽車 、旅遊等領域 ,這些領域都在大量使用VR 。因為他們發現這樣的體驗可以大幅提升效率 。比如 ,在醫療領域 ,過去很多學生沒辦法上手做實驗 ,現在在VR裏可以做到 。所以說 ,今天 ,我們的潛在用戶就是第一類和第二類 ,根本做不到第三類 。如此 ,我們就搞明白了我們的用戶是誰 ,是科技愛好者和早期使用者 。他們會用垂直的VR平台媒體,會上發燒友論壇 ,也會參加各種各樣的行業峰會 。如果這個模型成立 ,我的方法就會非常簡單 :隻要通過這樣的一些媒體精準影響到我的潛在用戶 ,就能達到我的目的 。
 
我得出了三條簡單的結論 。
第一 ,To M模式 ,對媒體 。我發現最大的空間是什麽呢 ?是我們自己 。目前 ,最大的VR媒體在微博上的粉絲都不超過1000個 ,而我們微博上的粉絲都超過10萬了 。所以 ,暴風魔鏡的第一品牌就是第一媒體 。
第二 ,To C 。跟小米的模式一樣 ,讓發燒友參與產品的改進 ,去征服發燒友 。
第三 ,To B ,通過行業峰會影響垂直行業的合作夥伴 。
 
  怎麽做呢 ?很簡單 。我讓市場負責人去做線下活動 ,並在前段時間做了一次 ,發現真的特別有效 。有一個東北的關於VR的組織 ,組織了一個600多人的峰會 。我們也去參加了 ,做了開場演講 。會後有很多媒體和分銷商就過來問 :你們產品這麽好 ,我們能不能合作 ,做你的代理商 。一場會議就解決了幾百號人的影響力問題 。而且 ,這些人還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人 ,對行業有非常大的影響 。
 
  我們算了一下數學題 。科技愛好者和早期使用者 ,這樣的用戶不會超過1000萬人 。如果我們一年組織50場這樣的活動 ,一場活動可以影響200人 。而這些人是意見領袖 ,他們可以影響1000人 。這樣 ,一年就可以影響到1000萬人 。所以 ,像我這樣的外行 ,完全不懂營銷 。從第一性原理去思考這個問題 ,最後可以不花一分錢 ,就精準影響到我想影響的人 。
 
▌暴風魔鏡如何用第一性原理做產品 ?
 
  2016年上半年最火的詞是VR 。下半年很多媒體開始集體唱衰VR ,很多人就猶豫 ,說VR到底是不是一個偽命題 ?或者是 ,現在做VR的時機是不是太早了 ?這些問題看上去貌似是無解的 。我做的事情第一步還是建模 。VR這個行業 ,本質上是一個加速循環的行業 。這個加速循環的最小的環是什麽呢 ?是硬件加內容 。如果你做得足夠好 ,就可以征服用戶 。用戶越多 ,他們能幫你貢獻的收入就越多 。收入越多 ,就可以吸引更多的開發者 。開發者越多 ,就可以開發更好的硬件和內容 。這個環路一旦啟動 ,就可以變成一個指數級增長 。這是VR行業的一個核心模型 。
 
  為什麽過去這個模型始終沒有啟動呢 ?原因在於之前的硬件和內容不到位 ,硬件體驗很差 ,缺少行業標準 。從本質上來說 ,我們希望能讓我們的早期大眾用戶接受VR硬件和內容 。
 
他們的要求是這樣的 ;
第一,我要求實用性 ,你到底可以給我提供什麽樣價值的服務 ;
第二個是成熟度 ;
第三個是配套服務 ;
第四個是價格 。
這樣分析下來 ,我們就要做到這三點 :第一 ,硬件的體驗好一倍 ,價格降低一倍 ,內容豐富十倍 。如果能做到這三點 ,我們就可以成功地把環路徹底打通 。一旦這個環路循環起來 ,資本 、媒體 、廣告就都會追捧VR行業 。
 
  那什麽樣的硬件體驗才算好呢 ?就是VR設備的清晰度要高 ,用著不暈 ,重量要輕 。
 
  正是基於第一性原理分析的 ,我們推出了Matrix一體機 。我們做了幾件事 ,第一 ,配置了一個超高清3K顯示屏 ,清晰度比國際上最好的產品都清晰 。第二 ,重量230g ,是oculus重量的一半 。第三 ,采用驍龍820處理器 ,延時小於17ms 。同時采用體感手柄 ,減少頭部90%的運動 ,大幅減少眩暈 。
 
  接下來我想分享一個我們最近對做產品進行的思考 ,就是我能不能使用第一性原理思考的方式,去解決VR視頻高清加秒播的技術問題 ,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我跟我的產品經理和技術提出了這個要求 ,他們給我的結論是 :不可能 。原因是什麽呢 ?VR做360度全景視頻 ,碼率至少是今天普通視頻的四倍 。但今天平均的網絡帶寬 ,隻支持普通的高清視頻 。我跟團隊說 ,還一定有空間 。他們給我的第二版 ,是把264的編碼變成265 ,節省30-50的帶寬 ,找更好的CDN的服務商去優化CDN ,把流暢度提升一倍 。但第二版仍然是點狀思維 。
 
  最後 ,我們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 ,先建模 。把“用戶點擊一個視頻的時間”定義為T0 ,“用戶看到視頻的第一楨的時間”定義為T1 ,把T1-T0的時間完整分解 。那麽 ,這中間經曆了什麽步驟呢 ?
第一 ,獲取文件列表 ;
第二 ,連接到CDN ;
第三 ,下載 ,解碼 ,顯示 。
 
  在獲取列表上 ,我們花了多少時間 ,能不能優化 ?我們有沒有實現每個人在不同地區使用不同的運營商 ,聯速都足夠快 ?第二個是CDN 。除了查北京 、上海 、廣州聯CDN的時間以外,我們知不知道新疆的用戶聯上去要多久 ?下載要用多長時間 ?接著 ,下載能不能優化 ?怎麽優化 ?我們可以先從下載模塊的速度上進行優化 ,再從源頭上進行優化 。在VR裏麵 ,我們有沒有別的編碼方法 ,比如說用立方體編碼 ,把原始碼率進一步壓縮 。解碼方麵 ,我們能不能針對低端機型去做優化 ?最後一個是顯示 ,現在的方法是 ,一秒鍾的視頻包含了24幀或者是30幀 ,我們能不能把30幀變成15幀 ,或者是1幀 ?所有環節全部優化的結果是 ,流暢度提升了3倍 ,我認為我們今年至少還可以再提升一倍 。
 
▌你應該如何用一套工具化的方法使用第一性原理?
 
  我講了很多的案例 ,大家會覺得好像是聽故事 ,那麽 ,是不是存在一套工具化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去使用第一性原理呢 ?我做了一些總結,它也是一個基本的思考框架 。
 
  第一步 ,建模 。這就跟我們解一道數學題 ,做一個化學實驗 、物理研究是一模一樣的——回歸基本概念 ,回歸基本原理 ,回歸良知 ,回歸人性 ,回歸商業本質 ,多問為什麽 。在用第一性原理進行建模的過程中 ,大家會碰到很多常見的問題 ,會被不可能束縛 ,被經驗束縛 ,還有就是被欲望遮蔽雙眼 。人們沒有真正地回歸事物的本質 ,由著自己的欲望去做事情 。
 
1.回歸基本概念
  什麽是回歸基本概念 ?我有一次聽58的姚勁波做分享 ,58內部成立了一個事業部 ,各項目垂直化 ,由一個大平台進行統一管理 。另外 ,58拆分了瓜子二手車和58到家 。接著是收購 、投資公司 ,在重點公司裏麵參股 ,還把自己的業務還給了別人 。很多人聽了會覺得有點蒙 ,說這個動作好像太多了 ,一會兒垂直化 ,一會兒拆 ,一會兒合 ,一會兒投 ,到底背後有沒有什麽核心邏輯呢 ?
 
  後來我發現 ,其實隻要搞懂兩個核心概念就能徹底理解了 。
 
a.  第一個概念是跨邊網絡效益 。58同城本質上是一個跨邊的網絡平台 ,有需求方 ,有供給方 。普通消費者越多 ,商家越開心 ;商家越多 ,普通消費者越開心 。這個網絡效應跟淘寶是一樣的 。
 
b.  第二個是平台效率 。業務性質越相似 ,流程越接近 ,效率越高 。58的大平台就是為了提升流程和效率 。拆分瓜子二手車和58到家 ,也是因為這兩個業務放在58的整個體係中效率太低 ,所以必須要拆分。麵對紛繁複雜的事物 ,如果我們能回到基本概念去理解 ,就能明白某個事情為什麽要那麽做 。
 
2.回歸基本原理
  馬斯克之所以要做火箭 ,就是因為他2002年在度假的時候讀了一本書 ,了解了火箭推進的基本原理,後來又讀了很多書 ,把火箭基本上搞明白了 。我剛才講的營銷 ,也是回歸事情最最基本的原理去理解 ,特別簡單 。
 
3.回歸良知

  我們做商業 ,做到後麵很容易脫離良知 。前段時間 ,鏈家的老板左暉做了一段分享 。除了完善鏈家過去的體係 ,他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就是讓鏈家提供真房源 。很多房產網站提供的都是假房源 ,因為這樣可以起到導流的作用 。左暉在鏈家網站推出真房源之後 ,公司業績連續三個月業績持續下滑 ,跑了很多用戶和經紀人 ,但他就覺得這件事是對的 。他始終在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房地產平台對社會的意義是什麽 ?鏈家的存在對行業而言有什麽意義 ?我們有沒有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三個月之後 ,當用戶發現鏈家提供的房源雖然少 ,但都是真房源的時候 ,就開始不斷地回頭 。這才成就了今天的左暉 。
 
4.回歸人性
  古往今來 ,甚至是未來一百年 ,人性都不會發生變化 ,底層需求還是那些 ,貪癡嗔 、懶惰 。所有的互聯網產品就是為了滿足人性的這些需求 。
 
5.回歸商業本質
  商業的本質由利他及利己組成 ,利他是公司要為用戶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 ,提升效率和體驗 ,降低價格 。利己 ,是你必須賺到錢 。前一撥O2O特別火的的時候 ,很多創業者沒有回到商業本質 ,盲目的燒錢做了大量的事情 ,沒有或者部分的利他 ,沒有利己 ,平台沒有賺到錢 。
 
6.多問為什麽
 
  第二步 ,要進行工程化分解 。例如 ,我們要怎麽把大象關進冰箱裏 ?這裏有三個步驟 :打開門 ,把大象放進去 ,關上門 。這三個步驟一個都不能少 。
 
  第三步 ,就是在工程化分解之後找到提升的空間 。這些可以優化的點可能非常非常多 ,你要抓大放小 ,還要做因果的邏輯推導 。分解完以後把命題限定到非常小的目標 ,所有的傳統思維方法就會有效 。
 
▌一個笨小孩的學習之路
 
  很多人對學習這件事挺上癮的 ,平時也會看很多的書和文章 。我跟大家一樣 ,也是一個學習愛好者。接下來我講一講我過去學習的經曆 。從小我就不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 ,學習成績在班裏排10名左右 。我不覺得自己在智商上有比別人強的地方 ,也不是一個好學生 ,我是被父母逼著學習的 。我的大學專業是計算機 ,畢業之後當了五年的碼農 ,做的是音頻、視頻底層的相關技術 。創業之後 ,我發現創業對人的要求太高了 ,要懂用戶 、產品 、技術 、營銷 、管理……這讓我被迫學習了很多知識 。我養成了看書的習慣 ,曆史 、傳記 、商業等所有類型的書我都會看 。每年 ,我至少讀20本以上的書,多的時候會讀30本 、50本 。我的這個習慣 ,是受我合夥人的影響 。他特別喜歡看書 ,看完以後會跟我分享收獲 。我還喜歡看財經節目 ,參加了很多創業培訓班 。每天 ,我好像都有知識積累和進步 ,以為自己正在變得越來越厲害 ,能力越來越強 。直到我創業做暴風魔鏡的時候 ,我才開始反思我到底學到了什麽 。
 
  我是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了實際的工作問題 ,並將之變成方法論和習慣呢 ?我覺得很少 ,可能不會超過5% 。第二 ,我的工作因為我的學習改變了嗎 ?好像沒有 。最後仔細反思 ,我學的這麽多東西 ,好像對我的創業和工作沒有實際幫助 ,這個結論讓我非常非常失望。我學新知識上了癮 ,以為自己學到了很多新知識 ,事實上這隻是一種幻想 。我覺得我學到的門派 、知識和經驗之間是沒有相融的 。舉個營銷的例子 。韓都衣舍在互聯網服裝領域做得非常好 ,他們的觀點在互聯網時代徹底改變了營銷 。但是OPPO的老板說 ,無論時代怎麽變 ,營銷的本質從來沒有發生過變化 。為什麽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 。第一 ,人性從來沒有發生過變化 。第二 ,人們隻願意接受他想接受的信息。
 
  查理·芒格反對學一堆無用的知識 。他認為 ,人類最本質的智慧都在我們初中 、高中和大學的基礎課程裏麵 ,比如博弈論 、戰略論 、心理學 、概率論 、進化率等等 。他認為隻要把這些基礎理論學會了 ,做投資就會變得很簡單 。要堅決按照這些原則去做事情 ,多學習 ,多思考 。創業也是一樣的 ,你不要總是去盲目地做事情 ,而是要按照原則和理論去做事情 ,一旦做了就要堅決 ,這樣你才能贏 。


 
  再舉個例子 。李叫獸研究生還沒有畢業的時候做了一家公司 。李彥宏特別欣賞他 ,想讓他去百度 ,他不答應 ,李彥宏就把他的公司買下來了 。現在李叫獸成了百度最年輕的VP 。


 
  李叫獸為什麽能成功呢 ?因為他堅信理論 ,知行合一 。他對理論的應用已經到了有點變態的程度 ,有時候吃飯都會用決策論做決定 。在他還在大學裏麵的時候 ,有一次社團活動要編一個群發的短信 。本來這個事特別簡單 ,五分鍾就能搞定 。他說不行 ,我要用金字塔原理來編輯這個短信 。金字塔原理講究結論先行 ,進行自上而下的表述 ,這樣做出來的信息傳播最有效 。李叫獸同時也是一個戰略高手 。他做“李叫獸”這個微信公眾號 ,就是站在戰略論的角度 ,找到了自己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他特別擅長做總結 ,特別擅長知行合一 ,但是好像沒有人認可他 。他去麵試 ,麵了很多家公司 ,別人都說你學的東西太虛了 ,沒有用 。他說我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寫文章 ,用營銷理論分析案例 。“李叫獸”的文章非常非常精彩 ,那個公眾號做了不到兩年 ,就成了這個領域非常牛的大號 ,最終引起了李彥宏的關注 。
 
  為什麽我們學習了那麽多知識 ,後來卻發現沒有用呢 ?這是因為你的知識轉化率低 。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人們沒有理解 、缺少經曆 、對知識的重視度不夠 。但我認為 ,原因可能是人們缺少經曆 。
 
  再跟大家講另外一個理論 ,叫“象與騎象人” 。幾乎所有的人在不理解心理學原理的時候 ,都認為自己是理性動物 ,事實上當你真正仔細去分析 ,會發現其實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都非常像一個人騎在大象上 。騎象人是意識 ,大象是潛意識 。我們天真地認為是意識在控製我們 ,但其實不是 。我們90%的言行是依靠潛意識的 ,10%是依靠意識 。我們每次學習知識隻是在改變我們的意識,並沒有改變我們的潛意識 ,所以並未改變我們的行為和思考模式 。當我知道這個道理以後 ,我就明白了為什麽很多學習是無效的 。


 
▌從一萬小時定律到刻意練習
 
  現在 ,我們已經知道了基礎理論很重要 ,但是我們要如何練習呢 ?《異類》這本書提出的“一萬小時定律”受到了很多人推崇 ,但是其實這裏麵有很多悖論 。很多人從小開始學象棋 ,下了一輩子還是臭棋簍子 ;很多人踢了一輩子足球 ,還是不行 。這是為什麽呢 ?是因為他們沒有做刻意練習 。過去堅信一萬小時定律的人 ,可以試著把這個方法升級一下 ,變成刻意練習 。比如 ,看教科書 ,做教科書裏麵的練習 。當我研究教科書的時候 ,我發現教科書其實特別牛 。哪怕你很笨 ,過去沒有什麽經驗 ,但是教科書至少能讓你學會基本的方法 。教科書裏麵包含了基本概念和公式 。它不但告訴你方法 ,還告訴你案例和解題步驟 。最後還要做習題 。這種設計模式能讓一個資質很一般的人在某個點上進行刻意練習 ,學會高深複雜的東西 。

  那麽 ,非教科書的最大問題是什麽 ?為什麽大家學不會 ?比如《從0到1》,裏麵講了很多的概念 ,“壟斷” 、“指數級發展”等等 ,但是這本書裏麵沒有公式 、方法 、習題 。大部分非教科書是講概念和案例 ,大家看的時候會覺得很high 。但是書一合上 ,概念和案例全都不記得了 ,方法也不知道 。我總結出來的方法是這樣的:我們今後看書 ,要把核心思想歸納出來 ,之後再進行工具化 。

  大家知道為什麽西方的管理特別牛嗎 ?原因就在於他們做到了工具化 。在全球範圍內開麥當勞不需要有多高的智商 ,它有標準流程 ,一二三 ,任何人都可以操作 。這就是工具化 。

 
▌學習的第一性原理
  人類的智慧像一棵樹 ,樹的樹根和樹幹是絕對真理 ,樹枝和樹葉是相對真理 。這裏的真理要加引號 ,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所謂的真理 。


 
一 、“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所能接觸到的範圍內 ,存在一些道理 ,這些道理有兩個特性 。第一個特性是跨時間 :今天是對的 ,十年之後還是對的 ,五十年之後還是對的 ,甚至一百年之後還是對的 。第二個特性是普適性 :今天做傳統行業是對的 ,做互聯網行業也是對的 ,做人工智能也是對的 ,它有跨領域性和普適性 。這些道理 ,我把它稱作加引號的絕對真理 。
我們學互聯網思維 、粉絲營銷 、學如何寫文案 、小團隊如何管理等 ,都是相對真理 。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在特定的行業 ,時機 ,個體成立的事情套在自己身上 ,不一定成立 。第二個原因 ,很多所謂的成功人士講案例的時候 ,所有的故事包裝的都非常完美 。
 
二 、王陽明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多學無益
  王陽明的三個重要觀點是致良知 、知行合一和多學無益 。致良知的意思從人類的價值出發 ,回歸良知 。知行合一做任何事情既然知道道理一定要用 。第三個對我的啟發最大 ,叫多學無益 。王陽明流派是心學 ,心學所信奉的觀點是心外無物 ,這個流派與朱熹的理學是完全想法的 。朱熹的理學講“格物致知” ,就是不斷的學各種知識 ,從各種現象裏悟道理,隻要學的知識足夠多 ,就可以有一天突然頓悟 ,徹底把所有知識打通 ,上升一個境界 。王陽明心外無物即四書五經僅僅是為了驗證我的理論是不對的,所有事物背後都遵循了最底層核心的道理 ,而所有的知識隻是為了驗證。
 

  《道德經》裏有一段話 :“上士聞道 ,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 ,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隻有堅信理論 ,刻意練習 ,勤而行之 ,一個人就會變成上士 。

注明 :轉載來源【正和島APP島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