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认知、颠覆创新,不能忽视了这个巨牛的思维方式!_颠覆创新__西安尊龙凯时等离子体科技有限公司




尊龙凯时





详细内容

突破认知、颠覆创新,不能忽视了这个巨牛的思维方式!

这是正和岛《决策参考》重磅策划的线上产品 ,每周三晚20:00,将有一位超级大咖为您独家批注“当下最值得关注的好文”,既关乎未来,又直击本质 ,与大佬近在咫尺,速速评论留言与他互动聊天 。
 
  我们在解决事情时,要回归到事物的本质上去。当我们用第一性原理回归事物本质,做建模,进行工程化分解的时候 ,我们只要进行非常严密的思维推导,就可以得到这个事物背后的创新。
 
  第一性原理这个词最近很火。为什么呢 ?
 
  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马斯克在很多领域进行了非常多颠覆性的创新 ,所以很多人问过马斯克 ,你为什么能够做这么多的创新?他的解释是:“我是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这些问题的 。”
 
▌第一性原理,是在解决事情时,要回归到事物的本质上去
 
第一性原理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每一个体系的探索中,都存在第一性原理 ,存在基本的命题和假设 。


第一性原理还有另一个说法 ,叫演绎法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论 ,正是通过演绎推理对事物判断,得到结论。和第一性原理或者演绎法的概念相对的,是经验参数 。经验参数是通过大量实验得到规律性的数据,它是归纳法。把经验参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就是所谓的“传统思维”。

 
传统思维和第一性原理相比 ,有什么特点呢 ?
 
第一 ,点状思维。很多人考虑一件事情,不是按照第一性原理的方法去做本质的、原型的思考 ,而是进行点状的、脉冲式的思考 。

第二,经验主义。我们做任何事情,第一反应是去想过去的经验是什么 ,第二反应是去想别人的经验是什么 。

  在量子物理领域,也有存在第一性原理,它很接近于反映宇宙本质的原理 。第一性原理计算不需要任何参数,只需要一些基本的物理学常量,就可以计算出结构和性质 。把第一性原理运用到我们做事情的过程当中,就是我们在解决事情时,要回归到事物的本质上去。我们可以给一件事情建立模型 ,通过科学、逻辑 、严谨的方式 ,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创新 。
 
  下面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第一性原理要怎么应用,一个是特斯拉的案例,另一个是蔡文胜抢注FM365.com的案例。
 
  特斯拉电池成本和火箭发射成本如何做到降低十倍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说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去比较,别人做过什么 ,我们就跟着做什么 。这样做的结果是,某个行业可以因此产生细小的迭代,却无法实现真正的创新。但马斯克不这样,他是运用第一性原理去解决公司在打造产品时遇到的问题的 。前些年 ,马斯克决定做特斯拉的时候,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电池的价格非常贵,一千瓦时要600美元。他咨询了很多专家和同行,得到的反馈是 :因为电池技术没有发生本质上的革新,所以电池以后还是会这么贵 ,不会发生变化。马斯克就在这个时候运用了从第一性原理去来思考这个事情。他问自己 :电池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答案非常简单,电池是由铁汞镍和一些结合物组成的。他最终可以把一千瓦时动力电池的成本降至80美元/kWh ,几乎变成了之前价格的十分之一 。他回归事物本原 ,用一个极其简单的方法 ,就把这个问题给解掉了。

  马斯克开的另外一家公司 ,叫SpaceX ,这家公司主要制造可重复发射的火箭。马斯克希望,在我们有生之年,SpaceX能把人类带到火星。这家公司也把火箭的发射成本降低了90%。

  那么 ,在马斯克运用第一性原理去做这些事情的背后,有没有一些共性呢 ?共同点有这几个:
 
1.人们乍听这个目标 ,都觉得不太可能实现 。我第一次听说SpaceX想在我们有生之年把人类带到火星 ,像在听科幻小说,觉得它不可能实现 。
 
2.传统经验传递出来的信息,是这个目标没有可实现的路径。你去问所谓的专家 、权威 ,他们都会告诉你 :这不可行 ,没有方法实现。
 
3.解决问题的方法优美而简单。就像马斯克解决电池的方法 ,大家一听都会觉得太简单了 ,简单到大家会认为“这是答案吗?”
 
这就是马斯克的思考方式 。他运用第一性原理,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一层一层地剥开事物的本质 ,然后从本质出发 ,一层一层地往走。
 
美图秀秀的董事长蔡文胜的第一桶金:成功抢注FM365.com。现在的蔡文胜,早年是通过投资域名实现了他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他投资的域名 ,累计价值超过了一亿美金。其中一个特别有名的案例,是蔡文胜在2003年成功抢注了FM365.com这个域名。这个案例也可以用第一性原理来分析 。

  FM365.com注册于1999年10月21日 ,它是联想花重金打造的门户 。后来 ,联想准备放弃互联网业务,就忘了去给这个网站交费。当时 ,可能有10万个人在等着2003年10月21日 ,想在FM365.com域名过期这天把域名抢注下来。在这件事上,很多人都没有做好基本的调研。实际上,域名服务商不同,域名掉落的时间也不一样,FM365.com掉落的时间是70天之后 。而那10万个人里面,只有1万人知道这个时间 ,所以他们淘汰了9万个竞争对手。那么 ,即使等到70天之后,FM365.com又到底会在哪一天的24小时中,具体哪个时间掉落呢?当时,这个域名在美国的一个服务商手里 ,掉落的时间是美国时间中午12点 ,对应国内的凌晨三点 。这个时间点又把9000人淘汰掉了,最后只剩下1000人和蔡文胜抢这个域名。
 
  蔡文胜要怎么才能战胜999个对手呢?他想了非常多的办法 。
 
  第一步要做的,是填写信息 。他在12点之前填好了所有的信息 。
 
  第二个动作,是租服务器 。当时蔡文胜在厦门 ,他让技术人员查了一下网络路径 ,发现从厦门连到福州,再从福州连到上海  ,最后从上海连到美国 ,整个连接的路径非常长。他干脆跑到上海租了一台服务器,直接从上海连美国 ,优化了几秒钟 。那在域名掉落的时候,11点59分59秒 ,我要怎么比别人更快按下抢注的按键呢?这个问题只能通过技术来解决。蔡文胜找到工程师做了一个外挂,这个外挂可以实现1秒钟点1000次(今天的抢票系统,最早是从蔡文胜做起的)。他还是有一点担心 ,即使我比别人快,就一定能赢吗?当时是2003年,网速很慢,转换抢注时填写的100个字节的网站信息 ,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蔡文胜把信息全都简化了,填上了数字1,砍掉了三分之一或者是二分之一的字节数 。最终,蔡文胜从十万人中脱颖而出 ,成为了唯一一个把这个域名抢到手的人 。
 
  多年前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对蔡文胜特别佩服。我觉得他太聪明了,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技巧和方法去做事情?他做事情这么牛 ,有没有一些思维方式能够提炼出来,帮助我们解决别的问题?直到我理解了第一性原理之后,我才发现,这件事其实是可以通过演绎法完整地推导出来的 。
 
  蔡文胜抢注FM365.com的模型推导
 
  首先,我们可以对这个任务进行基本的定义,把“域名开放注册设计”定义为T0 ,“提交符合规范的完整信息”定义为T1。谁能让T1减T0的值最小,谁就可以抢到这个域名。99.9%的人连T0是什么时间都不知道,所以大部分人都失败了。
 
  那么,到底该如何从1000人里面脱颖而出呢?
 
在这里我们需要进行一个基本的模型建构 ,分析一下T0到T1中间包含了什么步骤:
第一步,信息的填写;
第二步 ,点击提交按纽;
第三步,请求提交到服务器 。

  如果能把T0到T1的时间缩到最短 ,就赢了。具体该怎么缩短呢 ?先看第一步 ,我们能不能在T0之前把信息填完呢?这就是蔡文胜用的方法,他在12点之前把信息填完了。第二步,有没有方法让我点击提交按纽的时间几乎缩短到0?蔡文胜的方法就是通过外挂 ,让按钮1秒钟点1000次,变成1次/1毫秒。此外还有没有进一步的方法,把请求提交到服务器的时间变得更短 ?蔡文胜的解决方式,是去上海租一台服务器。甚至更狠一点,蔡文胜可以直接在美国租一台服务器 ,远程遥控 。他还把所有的信息都简化了,从100个字节变成50个字节,这样就又快了一点。他后来还想了一个别的方法 ,在做域名的时候直接找域名服务商要特殊的通道 ,通过直联的方法去加速。




  通过特斯拉和蔡文胜抢注FM365.com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学到的是,当我们用第一性原理回归事物本质,做建模,进行工程化分解的时候,我们只要进行非常严密的思维推导 ,就可以得到这个事物背后的创新,根本不需要有多聪明 。
 
▌做营销,该怎么使用第一性原理?
 
  今年年初,我给我们的市场负责人布置了一个任务:为暴风魔镜在2017年的整体营销做一个有效规划。
 
  市场部门出的第一版,对市场有三点分析 :第一,移动互联网红利消失。小米为什么能做起来呢 ?核心是依靠移动互联网红利,但是这个红利现在没有了。第二 ,社交红利消失 。杜蕾斯是依靠这个红利在微博写段子获利的,这个红利也消失了 。第三,大部分用户对VR没有认知。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VR ,什么是暴风魔镜。
 
  最后的结论是,如果要做,需要大额费用。
 
  市场部第二版的规划 ,找到了一些空间,给出了两点分析 :第一 ,直播还有些红利。第二,今日头条还有些红利 。今日头条今年的确特别牛 ,日活也非常高 ,同时还在大量扶持第三方内容。所以,这一版的营销规划的结论是,通过病毒文章在头条传播 ,同时打造自己的VR网红 。
 
  第二版的问题在于,今天在微博上能做到杜蕾斯这样的营销有第二个吗?我认为没有 。你怎么能保证,你写的段子和你写的病毒式文章就能写好呢?这个概率恐怕是万分之一。你请网红 ,你要怎么打造自己的网红呢?如果打造不出来 ,你去用别人网红的流量,有用吗?我觉得也没用。

  后来 ,我决定自己去做。我去想一些营销高手咨询,他们都给我出了很多新点子 ,但是我觉得我用不起来。因为这些方法对他们来说是合适的 ,他们有方法、有创意、有资源去做这样的事,但是我做不到 。我从来没有做过广告和营销 ,也不知道怎么传播。我就想,我能不能通过第一性原理的方法来思考 ?这个建模非常简单 。我们做营销的本质就是这样一件事,通过营销接触到我们的潜在用户,但是我们苦于没有触角 。媒体平台在这个时候就变得很重要 ,我们的潜在用户在看媒体平台 。所以,我们只需要通过媒体平台买广告位,就可以帮助我们触达现在用户 。这实在是最最简单的模型。这应该是传播的第一性原理。通过这个模型 ,我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最原点的假设。
 
  接下来,我问了自己四个问题 :我们的潜在用户是谁?他们使用什么媒体平台?他们被谁影响 ?我们如何搞定影响他们的人?
 
  首先 ,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潜在用户是谁?最终统计的结果显示,我们的潜在用户有三个特点:18-35岁的年轻 、80%偏男性 、偏沿海城。这样的潜在用户 ,或者说这样的数据,对我们营销有什么本质帮助吗 ?我觉得没有  ,一点用处都没有。
 
  我找到了另外一个模型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模型是技术采用生命周期。《跨越鸿沟》这本书里面讲到,科技刚诞生的时候要经过几个步骤的发。
 
Step1:爱好者。当技术不是很成熟的时候,是大量的爱好者喜欢鼓捣。
Step2:早期使用者。他们可能不一定那么懂技术,但可以率先采用这个技术,非常有远见地发现这样的技术很有效 。
Step3:早期大众。
Step4:晚期大众 。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早期使用者和早期大众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 。而爱好者和早期使用者的共同特征是 :对价格不敏感。他们对产品的成熟度不敏感 ,只要技术够先进就行了。但一旦到了早期大众的阶段,这些用户都是实用主义者,他们更关注:你有什么实用价值?成熟吗?有社会服务吗?价格足够低吗?很多技术 ,都是因为没有跨越这一鸿沟 ,最后成了小众产品。目前的VR ,就是处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它已经征服了爱好者 ,也有大量的早期使用者。这些早期使用者是谁呢?很多垂直领域的使用者  ,包括教育 、医疗、房产、汽车、旅游等领域,这些领域都在大量使用VR。因为他们发现这样的体验可以大幅提升效率 。比如,在医疗领域,过去很多学生没办法上手做实验,现在在VR里可以做到。所以说,今天,我们的潜在用户就是第一类和第二类,根本做不到第三类 。如此,我们就搞明白了我们的用户是谁 ,是科技爱好者和早期使用者。他们会用垂直的VR平台媒体,会上发烧友论坛,也会参加各种各样的行业峰会。如果这个模型成立,我的方法就会非常简单:只要通过这样的一些媒体精准影响到我的潜在用户 ,就能达到我的目的 。
 
我得出了三条简单的结论。
第一,To M模式,对媒体 。我发现最大的空间是什么呢?是我们自己。目前 ,最大的VR媒体在微博上的粉丝都不超过1000个,而我们微博上的粉丝都超过10万了。所以 ,暴风魔镜的第一品牌就是第一媒体。
第二,To C。跟小米的模式一样,让发烧友参与产品的改进 ,去征服发烧友。
第三 ,To B,通过行业峰会影响垂直行业的合作伙伴。
 
  怎么做呢?很简单  。我让市场负责人去做线下活动,并在前段时间做了一次,发现真的特别有效。有一个东北的关于VR的组织 ,组织了一个600多人的峰会。我们也去参加了,做了开场演讲。会后有很多媒体和分销商就过来问:你们产品这么好,我们能不能合作 ,做你的代理商。一场会议就解决了几百号人的影响力问题。而且,这些人还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人 ,对行业有非常大的影响 。
 
  我们算了一下数学题。科技爱好者和早期使用者 ,这样的用户不会超过1000万人。如果我们一年组织50场这样的活动,一场活动可以影响200人。而这些人是意见领袖,他们可以影响1000人。这样,一年就可以影响到1000万人 。所以,像我这样的外行 ,完全不懂营销。从第一性原理去思考这个问题,最后可以不花一分钱,就精准影响到我想影响的人。
 
▌暴风魔镜如何用第一性原理做产品?
 
  2016年上半年最火的词是VR。下半年很多媒体开始集体唱衰VR,很多人就犹豫,说VR到底是不是一个伪命题?或者是,现在做VR的时机是不是太早了 ?这些问题看上去貌似是无解的 。我做的事情第一步还是建模。VR这个行业 ,本质上是一个加速循环的行业。这个加速循环的最小的环是什么呢 ?是硬件加内容。如果你做得足够好 ,就可以征服用户。用户越多,他们能帮你贡献的收入就越多。收入越多  ,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开发者越多,就可以开发更好的硬件和内容。这个环路一旦启动,就可以变成一个指数级增长 。这是VR行业的一个核心模型。
 
  为什么过去这个模型始终没有启动呢 ?原因在于之前的硬件和内容不到位 ,硬件体验很差,缺少行业标准。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希望能让我们的早期大众用户接受VR硬件和内容。
 
他们的要求是这样的;
第一,我要求实用性 ,你到底可以给我提供什么样价值的服务 ;
第二个是成熟度;
第三个是配套服务 ;
第四个是价格。
这样分析下来,我们就要做到这三点 :第一,硬件的体验好一倍,价格降低一倍,内容丰富十倍。如果能做到这三点 ,我们就可以成功地把环路彻底打通 。一旦这个环路循环起来,资本、媒体 、广告就都会追捧VR行业 。
 
  那什么样的硬件体验才算好呢?就是VR设备的清晰度要高,用着不晕,重量要轻 。
 
  正是基于第一性原理分析的 ,我们推出了Matrix一体机 。我们做了几件事,第一,配置了一个超高清3K显示屏,清晰度比国际上最好的产品都清晰。第二,重量230g,是oculus重量的一半。第三,采用骁龙820处理器 ,延时小于17ms 。同时采用体感手柄,减少头部90%的运动 ,大幅减少眩晕。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个我们最近对做产品进行的思考,就是我能不能使用第一性原理思考的方式,去解决VR视频高清加秒播的技术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跟我的产品经理和技术提出了这个要求,他们给我的结论是 :不可能。原因是什么呢?VR做360度全景视频,码率至少是今天普通视频的四倍。但今天平均的网络带宽,只支持普通的高清视频。我跟团队说 ,还一定有空间。他们给我的第二版,是把264的编码变成265,节省30-50的带宽,找更好的CDN的服务商去优化CDN,把流畅度提升一倍。但第二版仍然是点状思维 。
 
  最后,我们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 ,先建模 。把“用户点击一个视频的时间”定义为T0 ,“用户看到视频的第一桢的时间”定义为T1 ,把T1-T0的时间完整分解。那么 ,这中间经历了什么步骤呢 ?
第一,获取文件列表;
第二,连接到CDN;
第三 ,下载,解码 ,显示。
 
  在获取列表上 ,我们花了多少时间,能不能优化?我们有没有实现每个人在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运营商,联速都足够快?第二个是CDN。除了查北京 、上海、广州联CDN的时间以外,我们知不知道新疆的用户联上去要多久?下载要用多长时间 ?接着,下载能不能优化 ?怎么优化 ?我们可以先从下载模块的速度上进行优化 ,再从源头上进行优化。在VR里面 ,我们有没有别的编码方法,比如说用立方体编码,把原始码率进一步压缩。解码方面 ,我们能不能针对低端机型去做优化 ?最后一个是显示 ,现在的方法是 ,一秒钟的视频包含了24帧或者是30帧,我们能不能把30帧变成15帧,或者是1帧?所有环节全部优化的结果是,流畅度提升了3倍,我认为我们今年至少还可以再提升一倍。
 
▌你应该如何用一套工具化的方法使用第一性原理?
 
  我讲了很多的案例,大家会觉得好像是听故事,那么 ,是不是存在一套工具化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去使用第一性原理呢?我做了一些总结,它也是一个基本的思考框架 。
 
  第一步 ,建模 。这就跟我们解一道数学题,做一个化学实验 、物理研究是一模一样的——回归基本概念,回归基本原理 ,回归良知,回归人性,回归商业本质 ,多问为什么。在用第一性原理进行建模的过程中,大家会碰到很多常见的问题,会被不可能束缚,被经验束缚,还有就是被欲望遮蔽双眼 。人们没有真正地回归事物的本质 ,由着自己的欲望去做事情。
 
1.回归基本概念
  什么是回归基本概念 ?我有一次听58的姚劲波做分享 ,58内部成立了一个事业部,各项目垂直化 ,由一个大平台进行统一管理 。另外,58拆分了瓜子二手车和58到家 。接着是收购、投资公司,在重点公司里面参股,还把自己的业务还给了别人。很多人听了会觉得有点蒙 ,说这个动作好像太多了 ,一会儿垂直化,一会儿拆 ,一会儿合 ,一会儿投,到底背后有没有什么核心逻辑呢?
 
  后来我发现,其实只要搞懂两个核心概念就能彻底理解了 。
 
a.  第一个概念是跨边网络效益。58同城本质上是一个跨边的网络平台 ,有需求方,有供给方 。普通消费者越多 ,商家越开心;商家越多,普通消费者越开心。这个网络效应跟淘宝是一样的。
 
b.  第二个是平台效率。业务性质越相似,流程越接近,效率越高。58的大平台就是为了提升流程和效率。拆分瓜子二手车和58到家 ,也是因为这两个业务放在58的整个体系中效率太低,所以必须要拆分。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如果我们能回到基本概念去理解,就能明白某个事情为什么要那么做。
 
2.回归基本原理
  马斯克之所以要做火箭,就是因为他2002年在度假的时候读了一本书,了解了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后来又读了很多书 ,把火箭基本上搞明白了。我刚才讲的营销,也是回归事情最最基本的原理去理解,特别简单。
 
3.回归良知

  我们做商业 ,做到后面很容易脱离良知。前段时间,链家的老板左晖做了一段分享。除了完善链家过去的体系,他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让链家提供真房源。很多房产网站提供的都是假房源 ,因为这样可以起到导流的作用 。左晖在链家网站推出真房源之后 ,公司业绩连续三个月业绩持续下滑,跑了很多用户和经纪人,但他就觉得这件事是对的。他始终在问自己这几个问题:房地产平台对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链家的存在对行业而言有什么意义?我们有没有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三个月之后,当用户发现链家提供的房源虽然少,但都是真房源的时候 ,就开始不断地回头 。这才成就了今天的左晖。
 
4.回归人性
  古往今来,甚至是未来一百年,人性都不会发生变化,底层需求还是那些,贪痴嗔 、懒惰。所有的互联网产品就是为了满足人性的这些需求。
 
5.回归商业本质
  商业的本质由利他及利己组成,利他是公司要为用户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效率和体验 ,降低价格。利己 ,是你必须赚到钱。前一拨O2O特别火的的时候,很多创业者没有回到商业本质,盲目的烧钱做了大量的事情,没有或者部分的利他,没有利己,平台没有赚到钱。
 
6.多问为什么
 
  第二步 ,要进行工程化分解。例如 ,我们要怎么把大象关进冰箱里?这里有三个步骤:打开门 ,把大象放进去 ,关上门 。这三个步骤一个都不能少。
 
  第三步 ,就是在工程化分解之后找到提升的空间。这些可以优化的点可能非常非常多 ,你要抓大放小,还要做因果的逻辑推导。分解完以后把命题限定到非常小的目标,所有的传统思维方法就会有效。
 
▌一个笨小孩的学习之路
 
  很多人对学习这件事挺上瘾的,平时也会看很多的书和文章。我跟大家一样,也是一个学习爱好者。接下来我讲一讲我过去学习的经历。从小我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 ,学习成绩在班里排10名左右。我不觉得自己在智商上有比别人强的地方 ,也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是被父母逼着学习的 。我的大学专业是计算机,毕业之后当了五年的码农 ,做的是音频、视频底层的相关技术。创业之后,我发现创业对人的要求太高了,要懂用户、产品 、技术、营销、管理……这让我被迫学习了很多知识 。我养成了看书的习惯,历史、传记、商业等所有类型的书我都会看 。每年,我至少读20本以上的书 ,多的时候会读30本 、50本 。我的这个习惯,是受我合伙人的影响。他特别喜欢看书,看完以后会跟我分享收获。我还喜欢看财经节目,参加了很多创业培训班 。每天,我好像都有知识积累和进步,以为自己正在变得越来越厉害,能力越来越强。直到我创业做暴风魔镜的时候 ,我才开始反思我到底学到了什么 。
 
  我是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实际的工作问题,并将之变成方法论和习惯呢?我觉得很少 ,可能不会超过5%。第二 ,我的工作因为我的学习改变了吗?好像没有。最后仔细反思,我学的这么多东西,好像对我的创业和工作没有实际帮助 ,这个结论让我非常非常失望。我学新知识上了瘾,以为自己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幻想。我觉得我学到的门派、知识和经验之间是没有相融的 。举个营销的例子。韩都衣舍在互联网服装领域做得非常好,他们的观点在互联网时代彻底改变了营销。但是OPPO的老板说,无论时代怎么变,营销的本质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 。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 。第一,人性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第二,人们只愿意接受他想接受的信息 。
 
  查理·芒格反对学一堆无用的知识。他认为 ,人类最本质的智慧都在我们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基础课程里面 ,比如博弈论 、战略论、心理学 、概率论、进化率等等。他认为只要把这些基础理论学会了 ,做投资就会变得很简单 。要坚决按照这些原则去做事情,多学习,多思考。创业也是一样的,你不要总是去盲目地做事情 ,而是要按照原则和理论去做事情,一旦做了就要坚决 ,这样你才能赢。


 
  再举个例子。李叫兽研究生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做了一家公司。李彦宏特别欣赏他,想让他去百度 ,他不答应  ,李彦宏就把他的公司买下来了。现在李叫兽成了百度最年轻的VP。


 
  李叫兽为什么能成功呢?因为他坚信理论 ,知行合一  。他对理论的应用已经到了有点变态的程度,有时候吃饭都会用决策论做决定。在他还在大学里面的时候,有一次社团活动要编一个群发的短信。本来这个事特别简单,五分钟就能搞定。他说不行,我要用金字塔原理来编辑这个短信。金字塔原理讲究结论先行,进行自上而下的表述,这样做出来的信息传播最有效。李叫兽同时也是一个战略高手。他做“李叫兽”这个微信公众号 ,就是站在战略论的角度,找到了自己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他特别擅长做总结,特别擅长知行合一,但是好像没有人认可他。他去面试,面了很多家公司 ,别人都说你学的东西太虚了,没有用 。他说我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写文章 ,用营销理论分析案例 。“李叫兽”的文章非常非常精彩 ,那个公众号做了不到两年,就成了这个领域非常牛的大号,最终引起了李彦宏的关注。
 
  为什么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知识,后来却发现没有用呢?这是因为你的知识转化率低  。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人们没有理解、缺少经历 、对知识的重视度不够 。但我认为,原因可能是人们缺少经历。
 
  再跟大家讲另外一个理论 ,叫“象与骑象人”。几乎所有的人在不理解心理学原理的时候,都认为自己是理性动物,事实上当你真正仔细去分析,会发现其实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都非常像一个人骑在大象上。骑象人是意识,大象是潜意识 。我们天真地认为是意识在控制我们,但其实不是。我们90%的言行是依靠潜意识的,10%是依靠意识 。我们每次学习知识只是在改变我们的意识,并没有改变我们的潜意识,所以并未改变我们的行为和思考模式。当我知道这个道理以后 ,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学习是无效的。


 
▌从一万小时定律到刻意练习
 
  现在 ,我们已经知道了基础理论很重要,但是我们要如何练习呢?《异类》这本书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受到了很多人推崇,但是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悖论。很多人从小开始学象棋,下了一辈子还是臭棋篓子;很多人踢了一辈子足球,还是不行。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刻意练习。过去坚信一万小时定律的人,可以试着把这个方法升级一下,变成刻意练习。比如,看教科书,做教科书里面的练习。当我研究教科书的时候,我发现教科书其实特别牛。哪怕你很笨,过去没有什么经验,但是教科书至少能让你学会基本的方法。教科书里面包含了基本概念和公式 。它不但告诉你方法,还告诉你案例和解题步骤。最后还要做习题。这种设计模式能让一个资质很一般的人在某个点上进行刻意练习,学会高深复杂的东西。

  那么 ,非教科书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大家学不会?比如《从0到1》,里面讲了很多的概念,“垄断”、“指数级发展”等等,但是这本书里面没有公式、方法、习题。大部分非教科书是讲概念和案例,大家看的时候会觉得很high。但是书一合上,概念和案例全都不记得了 ,方法也不知道 。我总结出来的方法是这样的:我们今后看书,要把核心思想归纳出来 ,之后再进行工具化。

  大家知道为什么西方的管理特别牛吗?原因就在于他们做到了工具化。在全球范围内开麦当劳不需要有多高的智商,它有标准流程,一二三,任何人都可以操作。这就是工具化。

 
▌学习的第一性原理
  人类的智慧像一棵树,树的树根和树干是绝对真理,树枝和树叶是相对真理。这里的真理要加引号,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所谓的真理。


 
一、“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所能接触到的范围内 ,存在一些道理 ,这些道理有两个特性。第一个特性是跨时间:今天是对的,十年之后还是对的,五十年之后还是对的,甚至一百年之后还是对的 。第二个特性是普适性 :今天做传统行业是对的,做互联网行业也是对的 ,做人工智能也是对的 ,它有跨领域性和普适性。这些道理,我把它称作加引号的绝对真理 。
我们学互联网思维 、粉丝营销、学如何写文案、小团队如何管理等,都是相对真理。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在特定的行业,时机,个体成立的事情套在自己身上,不一定成立。第二个原因,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讲案例的时候,所有的故事包装的都非常完美。
 
二、王阳明 :致良知,知行合一 ,多学无益
  王阳明的三个重要观点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和多学无益。致良知的意思从人类的价值出发 ,回归良知。知行合一做任何事情既然知道道理一定要用。第三个对我的启发最大,叫多学无益。王阳明流派是心学,心学所信奉的观点是心外无物,这个流派与朱熹的理学是完全想法的。朱熹的理学讲“格物致知”,就是不断的学各种知识,从各种现象里悟道理,只要学的知识足够多,就可以有一天突然顿悟 ,彻底把所有知识打通 ,上升一个境界。王阳明心外无物即四书五经仅仅是为了验证我的理论是不对的,所有事物背后都遵循了最底层核心的道理 ,而所有的知识只是为了验证。
 

  《道德经》里有一段话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只有坚信理论,刻意练习,勤而行之,一个人就会变成上士。

注明 :转载来源【正和岛APP岛读】





XML地图